胡弦琴索的今生之缘——纽约梨园社青年团之前情小记
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身居海外,在浮华喧嚣的纽约都市一隅,坚守着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份含蓄而深沉的诗意与美感。胡弦琴索,舞裙弄袖,200多年前的皮黄声腔,百转千回,冥冥之中让他们相遇,结缘……
——题记
【小开门】——“雅集”初识
2011年11月12日,是纽约“雅集”票房常规活动的日子,在哈德逊河畔,一栋百年老楼见证了青年团最初几位成员——马玢、李泽昕、许晓雯的相识。
活动闲暇时,三个人围坐一圈,兴奋地谈论着伶人往事、梨园趣闻,交流各自的表演心得、学戏历程,甚至开始商量未来合作演出的剧目,打趣、逗乐间,那种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的感觉也越来越强烈。活动结束后,在地铁站不同方向轨道的分岔口,三个人又聊了很久很久,舍不得离去;虽然那天沿着不同的轨道回家,但是从那以后,他们的心路却在同一个方向越走越近……
[小编手记-晓雯]:从2010年秋天来到纽约,我一直没有联系上本地的票房,就在自己觉得快要把那点京剧底子荒废的时候,我有缘结识了“雅集”票房和纽约梨园社。
我和马玢、壳子(李泽昕网名)相识的故事开头有点哭笑不得,那天我们仨全都阴差阳错地迟到了。我和他俩头一回见面,却神奇般的如老友重逢。虽然都是余派老生,俩人风格大不相同:马玢是热情开朗的工科男生,乐于社交,我猜想,那时他心里可能就已萌生了在纽约组建青年京剧团体的想法;而壳子是学数字媒体设计的女生,外表低调文静,内心不乏创意,她在微博里写下自己的思考:如何将京剧音乐视觉化达到人们喜欢欣赏,愿意欣赏的程度。作为同龄人,我为他们对于京剧的痴迷,以一己之力守护这门传统艺术的精神而深深感动。回家后我的兴奋之情久久不能平抑,不知为何,我觉得一年多以来,第一次在异乡找到了心灵的栖息地……
【步步娇】——呼朋引伴
12月2号到4号,梨园社举办冬季文化交流节演出,通过各自的同学、朋友关系,最初的三人行团队也吸引了新成员:痴迷于昆曲研究的本科生辛欣,喜欢传统相声、钟情花脸艺术的研究生刘帅,在读博士、梅派票友韩赟儒,还有从宾州远道而来看戏的在读博士李姝。为了提升团队的专业素养,一些青年专业演员及琴师也受邀加入。 虽然一群人只能通过观看演出的间隙交流沟通,但是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年团体的雏形已慢慢建立起来。
2011年圣诞前夜,马玢在纽约唐人街的中华公所礼堂演出京剧《文昭关》,这成为吸纳更多纽约以外的京剧票友和爱好者的一次契机;更难得的是,他们不仅热爱中国古典文化,也陶醉于西洋音乐艺术,给这个群体带来了更加丰富多元的色彩:在亚利桑那州读博士、热衷于收藏爵士乐唱片的周琛,在波士顿的钢琴能手、博士生靳擎,和从事数字音乐调律、制作的于家遨。演出结束后,靳擎更是献上一曲《教父》主题音乐即兴变奏曲,柔美灵动的钢琴旋律承接婉转深沉的京剧声腔,东、西方的艺术在这里交融,激荡,和谐地共鸣……赏得了京剧昆曲,玩得转西洋乐章,这或许是身处异乡的留学生们应当追求的艺术素养。
这样一群年轻人,来自南北不同的城市,就读于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日常生活中几乎不会有太多交集。没有集体活动的时候,网络便成为大家交流想法、联络感情的根据地。对于京剧共有的热爱让他们通过社交网站在虚拟世界搭建起联系,古老的东方艺术与现代的网络文化碰撞出友谊的火花。
[小编手记-晓雯]:我很庆幸,短短两个月的时间,京剧可以让我在海外结识那么多来自各行各业的、热情而可爱的朋友,让我在硕士毕业前夕这段焦头烂额的繁忙季,时刻能感受到来自友情的温暖和快乐。我们这个群体,从最初零零散散的几个人,到开始有逐渐成形的定期活动,再到拥有自己的qq群、人人网主页……日复一日,我们的情谊愈加深厚,我们的信念也愈加坚定!
记得一个票界的朋友曾说过:建立在共同兴趣基础上的友情是最纯粹而持久的,那是一种心灵层面的契合。难忘我们在人人网上的一轮轮群聊,借助网络共享珍稀的戏曲资料,以轻松的方式品鉴、探讨京昆艺术;难忘在“厨师长”三哥(刘帅网名)家里的聚餐,吃着家乡菜,喝茶,聊天,侃戏,这是专属于留学生的消遣;更难忘一起看戏的点点滴滴,为戏迷醉,为戏痴狂,锣鼓声中,我们将戏里戏外的笑与泪挥洒在青春经过的路上!
【满庭芳】——群贤毕至
2012年初,部分团员参加了费城京剧社一年一度的票友会,现场演唱了《骂曹》《捉放曹》《红娘》《游龙戏凤》等老生、花旦戏选段,展示了青年团队的风采,更彰显了年轻一代对于传统艺术执着的追求和继承,赢得了来自美东多个城市的票友团体的好评。
2012年春节前夕,梨园社在纽约法拉盛图书馆举行义演,马玢、许晓雯清唱了《坐宫》,李泽昕演唱了《搜孤救孤》选段。这次演出是组织成形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对外正式演出,青年学生票友的身份使他们与同台的专业演员和资深票友相比格外突出,也吸引了观众们特别的关注。
青年人最不缺少的是一腔热血,然而,要真正为传统艺术做出实实在在的事情,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完成。梨园社以及纽约和外城的票友组织,为青年团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也鼓励和推动着它不断走向成熟……
[小编手记-晓雯]:经过几次演出和频繁的活动,我越来越觉得我们青年团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演出前后台的互相鼓劲,热心帮忙;演出时台下疯狂的叫好,频频的闪光灯;演出后围绕演出照片和视频展开的热烈的讨论……一切的一切,配合的是那样天衣无缝,这是基于一个共同信念的心有灵犀。
同时,我们更深切感受到票友界以及戏曲观众们对于年轻戏迷的殷切盼望。看到票房里的老师和长辈们投向我们的赞许的眼神,听到台下观众们献给我们的鼓励的掌声,我更觉得身上肩负着无形的重任。传统戏曲文化的未来道路,需要一代代年轻人坚定的走下去。
我们的青年团,是变化而富有朝气的,有正在纽约为着理想而奋斗打拼的,有将要离开纽约到其它城市继续圆梦的,也有即将为着梦想来到纽约的。然而不变的,是我们血液中流动的那一份对传统文化独有的情结 ……
↧